很多人都不了解崇祯自杀的事情,接下来跟着历史百科小编一起欣赏。
当年,清兵打到南京时,作为大明的臣子们,他们有三条路可以走:
第一条路,是坚决抗争到底;
第二条路,是做个逃兵,溜之大吉;
第三条路,是归顺大清。
柳如是作为钱谦益的爱妾,她不像一般的女人,看见大难要临头,就萌生退意。相反,她劝自己的夫君:“我们要永远忠于明朝,既然不能战死沙场,那就自行了断,用自己的行动,表明自己的气节。”
这位钱官人,没有反驳他爱妾的话。相反,他还到处告诉其他人,他要以身殉国。除此,他还要仿效屈原,以投水的方式,来完成自己的最后心愿。于是,他带着一大家子人,还有一些朋友,浩浩荡荡的来到了尚湖。
很长一段时间,大家都等着他一跳,可是,这一位钱官人却一直没有动静。眼看着,太阳都要落山了,他还摸着自己的胡子,欣赏着周边的风景。最后,将手探入湖中搅了两下,叹了一口气:“哎,这水太凉了,可咋办?”
反正他就是没有投湖,倒是那个提议者,遵守了自己的诺言,奋身一跃,扎进了湖里。只是可惜,柳如是的心愿没有完成。因为,大家七手八脚地将她给捞了上来。
说起钱谦益,他在明朝晚年和清朝初年的政治圈中,还是蛮有影响力的。他是万历年间的进士,在之后的30多年间,虽然,由于朝中的一些斗争受到了排挤,但很快又被重用了。可见,其在为人处世上,非常善于“进退”。
值得一提的是,他文采极好,被当时认为是文坛巨匠。后来,他加入到了东林党,反对宦官当权,成为了明末非常有影响力的领导之一,在他人的心目中,极具威望。所以,当清兵来犯时,大家都认定,这样的领袖,即使不在战场上捐躯,也会选择以死明志。
就好像诗中所写:“富贵不能淫;贫贱不能移;威武不能屈;此之谓大丈夫。”但事实上,却让大家看到了另一个钱谦益。因为,他的“气节”居然还不如一个歌妓,人家不管如何,至少没有违背自己的诺言。虽然,后被他人救起,但还真是主动地跳进了水里。
当然,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死的权利,但有一点,作为这么一个有身份、有影响力的人,说出来的话,难道就和放屁一样吗?说过就算,这也太让人瞧不起了,这不是一个尴尬的问题,而是反映了一个人“人品”的问题。
即使要收回之前说过的话,那也得给自己找一个像样的台阶下,而不是在一群人期待的眼光中,轻描淡写的用“水太凉了”来搪塞过去。如果真是这样,再给他一次机会,换做另外一个炎热的夏季,他真的会跳吗?估计未必。
一时头脑发热,可能会任性的答应某件事情。但是,从这件事情的整个过程来看,钱谦益却是非常清楚自己将要做什么。其实,他可能也想过,通过这种壮烈的方式载入史册,未尝不是一个美丽的结局。但是,他更爱惜自己的性命。
所以,当他真正站在湖边时,想的不是国家,也不是以后的人如何看待他,而仅仅是想继续活下去。
当然,活下去的方式也有很多种。比如:偷偷溜出南京,换一种身份,隐居在民间,这种结局也不算坏。但可惜的是,他依旧高调,不但自己归降,还劝朋友们也这样做。除此,为了表示自己的“忠心”,还当着众人的面,剃了头。
可见,这也算是活出了一定的高度。官场对他真的这么重要吗,难道他心里没有数吗,清朝会重用他们这些降官吗?后来,他竭尽所能的巴结自己的新主人,可惜对方压根没当回事。虽然,可以给你个官做,但只能是个小官,且长官还是满人。
民间看不起他,清朝的乾隆皇帝更是鄙视他,并写了一首诗:
平生谈节义,两姓事君王。
进退都无据,文章哪有光?
真堪覆酒瓮,屡见咏香囊。
末路逃禅去,原是孟八郎。
可见,这首诗对钱谦益是极度的讽刺,说他没有气节,只要看见好处,立马就会改变自己的立场。
更让人生气的是,他还将想自己不能跳湖的原因,推到了柳如是的身上,说是她阻止了自己。难道往别人身上泼脏水,才可以成就自己吗,退一万步说,如果真的跳不成湖,如果真的有气节,他会主动投降吗?
甚至于,史学家想替这位钱谦益说说好话,都觉得理由不够充分。想来,他那个借口,实在是太让人寒心了。作为一个有名的大学子,估计也没有想到,临时瞎诌的一个借口,竟盖过了他的所有文章。
其实,文章写得再好,写文章的人品很差,那文章也就失去了吸引他人欣赏的魅力。纵观钱谦益一生,他不过是明朝文人的一个缩影。试想一下,在明朝存亡之际,有多少文人在真正的战斗,又有多少文人选择了投降,估计真是屈指可数。
所以,在这样一群整天满口仁义道德的人中,他们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国家的利益,有的只是虚情假意罢了。
这也是为什么,在崇祯帝上吊前,说了一句“文臣人人可杀”了。
参考资料:
【《南明史·钱谦益传》、《钱谦益柳如是年谱合编》、《柳如是别传》】
【相关文章】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yesbaike.com/view/2322.html
声明: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,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,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。